馬文義在為患者診斷。澤庫縣委宣傳部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8月19日中午,我們終于撥通了遠在北京的馬文義的電話,從偏遠的澤曲草原來到首都北京參加如此盛大的表彰會,他言語間難掩激動之情。
此前,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2022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十名個人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流調專家隊入選,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人民醫院院長馬文義名列其中。
其實,對全省醫療衛生系統,尤其對黃南州來說,馬文義的名字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他扎根澤曲草原27年,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深刻詮釋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大醫精誠、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早已被人們廣為傳頌,在他工作和生活20多年的澤曲草原,牧人們為他立下了一座心碑。
一份執著,開啟欣欣向榮的篇章
在表彰會前的記者發布會上,面對記者提問,馬文義撫今思昔,細數澤庫縣醫療衛生發展的點點滴滴。他說,這些年,在政府的關心和政策支持下,隨著醫改的推進,澤庫縣醫療衛生條件和醫療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靠著縣醫院現有的儀器設備和醫療團隊,在三四類手術的基礎上,二類手術也不在話下。
回想20世紀90年代,醫學專業畢業的馬文義,被分配到澤庫縣鄉鎮衛生院,此后,他先后到縣藏醫院和縣人民醫院工作。
剛來到縣醫院的他,被醫院當時的醫療條件弄得瞠目結舌——醫院只有一口高壓鍋用來消毒,這是最原始的方法,根本滿足不了無菌標準。
腦梗、心梗幾乎無藥可治,更無設備可查;外科、婦產科、內科等重點科室全部混在一起,兒科幾乎只是個“空殼”;產婦難產大出血,沒法醫治,就得轉院,母子兩條命,撂在路上,可憐……
身為救死扶傷的大夫,在患者最需要時卻束手無策,這一幕幕深深刺痛了馬文義溫熱的胸膛,一股迷惘無端在胸中涌動。
工作之后,馬文義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對事業的熱愛,在省會西寧的醫學院和三甲醫院學習進修。其間,也多次獲得調離的機會,到醫療技術和生活環境更好的省城工作。
他也曾考慮過調離,甚至著手辦理工作調動手續,但每一次,都鬼使神差地放棄了機會。他知道,自己的心早已扎根在了澤曲草原,因為他習慣了那里的一切,包括3700米的海拔、零下2.4攝氏度的年均氣溫和漫漫長冬,習慣了被牧民“圍”在辦公室,“攔”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習慣了24小時開機,無時無刻準備著接聽牧民打來的電話……
既然決心留下,就腳踏實地干出一番事情。在醫院硬件設施慢慢趨于完善的同時,馬文義和他的同事也不斷完成許多過去不敢想象的診療,甚至屢次填補縣醫院的“空白”,比如,開展腹腔鏡下肝左葉切除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探查術、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
“我們絕不允許把可以治愈的病人推到別處。從人才隊伍的培養,到軟件硬件的完善,我們所有努力,都是在為未來建立一種信心,全體醫務人員對自己行業的信心,對自身職業的認同、尊重和自豪感。”談起醫院醫療水平的發展,馬文義感觸頗深。
今天,澤庫縣人民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質的飛躍。幾年前,老醫院的業務用房面積是3700平方米,搬遷新址后的今天已增加到10580平方米,隨著急救中心、康復中心的建設,面積將擴大至20000多平方米。
一路感動,扛起大醫精誠的擔當
馬文義是一名回族,但是多年的牧區生活讓他學會了說一口流利的藏語,這在無形中使得他和牧民的心走得更貼近。在澤曲草原,這個被牧人們稱作“曼巴小馬”(曼巴意為醫生)的回族醫生幾乎家喻戶曉——不論是上班,還是在家,病人一叫就出診,病人一到就看病。來縣醫院看病的牧民,多半都會先打聽打聽“曼巴小馬”在不在,甚至許多牧民的手機里,都存著“曼巴小馬”的電話號碼。
在澤曲草原,馬文義常被牧人的善良和淳樸而感動。同樣,澤曲的牧人們也在“曼巴小馬”的醫者仁心里感受著由心流出的溫暖。
走進馬文義的辦公室,立在墻角的衣架上,掛滿了牧民獻上的哈達,像一座小山包一樣。整面墻被鑲了邊框的感謝信和錦旗覆蓋。他說,“這不是榮耀,更不是為了炫耀,而是一種尊重。只有看到自己獻上的哈達和感謝信還在這里,牧民們就會覺得曼巴已經接受了他們的感激和敬意,我們之間相互的感情才不會疏遠。”
獨自工作和生活在澤曲草原,讀書、聽音樂、散步、爬山,成為了馬文義工作之余的消遣。他喜歡獨自一人,繞著澤庫縣環城路,走上一圈又一圈,來緩解一天中所有的緊張和壓力。
有一次,馬文義獨自一人在山上遭遇暴雪,在山里迷路。恰巧遇到一戶牧民,“他們趕緊用爐子生火,端出饃饃,拿自己的衣服給我穿,還用摩托車送我回縣城。”至今,馬文義對此記憶猶新。
諸如此類的許多故事,在馬文義心中凝結成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他將這份情感化作仁心仁術,唯此,才有了面對患者時的大愛和擔當。
34歲的楊樂吉是澤庫縣澤曲鎮兩個孩子的母親,生活拮據,肝包蟲病足足拖了20年,后來病情惡化,不得已之下趕往省級三甲醫院就診,卻被告知需要4萬元手術費,無奈,只得經過簡單的治療后回到澤庫縣人民醫院。了解到情況后,馬文義通過政策,減免了她的醫療費用,并帶頭捐款,湊齊了手術費。“是‘曼巴小馬’救了我,他為我做的手術,我的病花了不到兩千塊錢就治好了,我們全家感謝他。”回憶往事,楊樂吉眼神中流露出感激的光亮。
有一年春節,馬文義原計劃大年三十晚上回西寧,到初四上午返回澤庫。這短短的三天四夜,因為兩度出急診,他竟然往返西寧-澤庫6趟。談起這件事,馬文義說,“很難得和家人小聚,我也不忍心讓他們失望,但是作為醫生,我又不能不回去。”
一腔熱血,譜寫敬佑生命的贊歌
馬文義是一個非常忙碌的人。
回想起來,聽到馬文義這個名字,大概是在6年前的暮秋。那時草原已由綠變黃,風頭也變得犀利了許多,我們通過澤庫縣委宣傳部,和馬文義約定了時間,不料,卻因為一臺接著一臺的急診手術,不得不暫時擱置,心有不甘地“打道回府”。
正式面見馬文義,是在次年4月初,那時的澤曲草原依然是一片金黃,只有低頭端詳,才能從枯黃的草叢里發現一兩片充滿生機的綠葉。那次,澤庫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喇海林帶著我們走向醫院四樓東頭的院長辦公室,卻被滿滿當當擠在辦公室候診的人群隔在外面。不得已,我們隨手拉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越過人群拍下了幾張照片,以此作罷。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的采訪多半被安排在夜里。即便如此,也時不時被突然造訪的患者和牧民撥來的電話打斷,在采訪進行到“緊要關頭”時,馬文義總是急忙告別,匆匆趕往醫院,留下執著的我們和無奈的喇海林。
斷斷續續的交談進行到第11天,我們終于如愿以償地完成了那次采訪,其間,馬文義開展了一次對特殊患者的回訪診療,邀請我們同行。
那天的目的地是多禾茂鄉一條偏僻幽長的山溝。我們跟著馬文義,沿著冰雪消融后的泥濘小路,走進措多貧寒的家中,老人凄苦地躺在西屋的床墊上,當她翻過身來,臀部和雙腿內側潰爛后尚未愈合的三個大洞令人心悸,馬文義仔細查看著里面泛紅的鮮肉是否在成長,并叮囑措多的丈夫按時來醫院取藥。
措多已癱瘓十年,由于長期臥床,臀部皮膚嚴重潰爛,住進縣醫院時,已是病入膏肓,家里人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好在經過近三個月的悉心救治,措多的病情一步步趨于好轉,直至可以在家里進行恢復性治療。
措多住院期間,馬文義親自制定了診療方案,在全力診治患者的同時,在政策范圍內減免醫藥費用,并發動全院職工捐款,資助這個因病致貧的家庭。
臨別時,馬文義從衣兜里掏出一疊錢,塞進措多手中,用藏語反復叮囑后才走出房門。從頭到尾,措多的丈夫除了殷勤地往客人的碗里添奶茶外,始終默不作聲,他只是遠遠地跟在大伙兒身后,一直從半山腰送到大路旁,當車輛駛出很遠時,他依然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