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溝村垃圾焚燒堆肥處理點。張鵬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8月26日,周五,照例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張家溝村回收垃圾的日子。
一大早,村民白奮云就騎著那輛小型垃圾轉運車,挨家挨戶地上門回收垃圾。干垃圾、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填埋垃圾……車上擺放的四色垃圾桶,一目了然。
“習慣了!從4月份開始就這樣。”64歲的張維珠穿著拖鞋早早等在路邊?窜囃7,他一邊把垃圾分門別類扔進垃圾桶,一邊笑著說。
從垃圾分類回收到無害化處理,再到生產生物肥,說起張家溝村處理農村垃圾的新模式,青海省紅十字會駐張家溝村第一書記劉軍給記者算起了“三筆賬”。
先看一筆數量賬。
張家溝村有136戶村民,常住人口300多人。每月產生生活垃圾約50噸,大部分為可焚燒和廚余垃圾。
“以前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垃圾處理基本都以填埋為主。這樣處理污染環境、浪費國土資源,處理不當還容易形成二次污染。”劉軍說。
今年年初,張家溝村在青海省紅十字會和縣上的大力支持下,投資70萬元實施了紅十字博愛生態家園項目,購置小型垃圾焚燒爐及配套設施。不僅通過微信公眾號、張貼海報、現場指導等方式引導群眾進行準確的垃圾分類和環保理念學習,還為每戶配置了4個垃圾桶進行投放垃圾,每周兩次定時上門回收垃圾。
白奮云是村上的垃圾轉運員,也是垃圾分類宣傳的主力軍。他告訴記者,雖然村里居住的多是老人,但仔細講解后,老人的分類工作做得更好。目前,干垃圾焚燒處理,可回收垃圾進行回收,廚余垃圾可以進行堆肥處理。這就意味著,除了少數需要填埋的垃圾之外,村里九成以上的垃圾實現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理。
在張家溝村垃圾焚燒堆肥處理點,記者看到,處理設備正源源不斷吞噬著菜葉、果殼、瓜皮、食物殘渣等廚余垃圾。劉軍介紹說,目前,這些廚余垃圾加入不同“配料”后可加工成兩種不同的有機肥,作為土壤改良、農田有機肥料和花木種植的肥料,真正實現了循環利用。
再算一筆經濟賬。
據測算,張家溝村垃圾焚燒堆肥處理點每10噸垃圾的處理費用為50元左右。廚余垃圾經過處理后,產生有機肥料,按照每公斤2元左右市場價估算,每年將產生2萬元左右的收益。除去電費和人力成本,完全可以持續運營。
村黨支部副書記陳棟說:“自從村里講垃圾分類,很多村民才明白原來那些爛菜葉子和骨頭殘渣都是有用的,可以變成有用的肥料,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現在村里的這種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在戶分類之后,由村轉運進行垃圾精準化分類,中端進行無害減量化焚燒,后端實現綠色循環發展,產生經濟效益,改變了以前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情況。”在劉軍看來,這種“張家溝模式”,不僅大大減少了垃圾產量,還減少了垃圾處置和運輸成本,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
關鍵在于生態賬。
對于村民來說,以往垃圾都是裝在一起,直接丟進巷道里的大垃圾桶。雖然每周清理一次,但依舊影響村里的環境。尤其餐廚垃圾一到夏天就臭烘烘,引來不少蒼蠅蚊子。
“現在村里干凈了,舊電器、廢紙張、舊衣物、塑料瓶等可以拿到村里的‘生態超市’,兌換成積分存入自家的‘清潔榮譽存折’。”對于這一系列舉措,村民穆海生十分滿意。
原來,除了設置“紅黑榜”來監督村民,張家溝村專門設立了綠色賬戶,讓村民通過參加村里每月組織的環境衛生整治、回收垃圾累計積分,并用積分兌換日常用品,提高村民積極性。
現今的張家溝村,一路走來路面潔凈、村落清爽。正如劉軍說的那樣,垃圾填埋量減少了,人居環境改善了,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提高了,這個黃河上游的小山村越變越美。
“希望這種探索能為一江清水向東流、鞏固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改善人居環境貢獻一些來自基層的力量!”劉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