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聚焦青海

    【聽黨話 感黨恩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
    小粉條孕育鄉村產業振興夢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王晶    發布時間:2023-03-18 07:44    編輯:馬燕燕

      晾曬好的馬鈴薯粉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3月3日,初春時節,走進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三角城村,金燦燦的陽光灑向大地,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三三兩兩,有的曬著太陽,有的閑話家常。遠處干凈整潔的廣場上,孩子們在一起唱歌嬉戲。

      地處達坂山腳的三角城村居住著藏族、蒙古族、土族、漢族群眾227戶837人,常住人口400余人。受限于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村里以馬鈴薯種植為主要產業。

      順著干凈的小路向前走,一座1600平方米的標準化馬鈴薯粉條生產車間出現在眼前?此瓢察o的廠房,里面卻是一派熱氣騰騰的忙碌景象。走進廠房,晾曬區掛滿了萬縷千絲、晶瑩剔透的粉條。工人們身著干凈整潔的工作服,在粉碎機、烘干機等機器前忙得不可開交。

      “粉條制作工藝復雜,從馬鈴薯到粉條,必須經過原材料加工、和面、漏粉、粉條冷水成型、冷卻等多道工序,只有這樣制作出的粉條才能粗細均勻、好吃筋道。”工作人員顧全林一邊將淀粉攪拌均勻一邊說。兩年多的工作經驗,讓他說起粉條制作來頭頭是道。

      作為土生土長的三角城村村民,2020年粉條廠建成后,顧全林就來廠里工作了。“以前家里條件差,我沒有手藝,只能到處打零工。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村里開辦了這家粉條廠,還邀請外省的專家幫助我們解決技術方面的問題,現在村里有了屬于自己的產業,大家都特別高興。”如今,依靠粉條廠,他一天能掙110元錢,多了一份收入,一家人也開啟了新的生活,不僅住上了新房,顧全林的兒子還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顧師傅,我又送來了一車馬鈴薯。”人未到,聲先至。只見一位穿戴干凈整潔的年輕女子走了過來。

      “這是我們村的致富帶頭人。”顧全林說。原來來人是今年33歲的三角城村藏族黨員常冬梅。常冬梅從2017年種植馬鈴薯到現在已有6年時間了,種植面積從最開始的3、4公頃到現在的33公頃,可以說是村里的種植大戶。利用空閑時間,她經常給村民們培訓馬鈴薯種植技術,提供給村民們良種優種,增加他們的馬鈴薯產量。

      2018年,常冬梅申請到大通縣科技局10萬元的扶貧項目,帶領村里53戶貧困戶共同參與馬鈴薯種植,并給他們帶來2.8萬元分紅。2019年至今又組織村里的婦女開展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能培訓,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家庭勤勞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巾幗力量。

      聽到顧全林這樣說,常冬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小時候,父母常常教育我要跟身邊各族小伙伴友好相處、互幫互助。我們從小一起玩耍,一起上學,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早就深植在我心中,我只是想盡我所能幫助鄉親們。”

      近年來,三角城村始終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基礎,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產業經營水平、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增收等渠道,帶動全村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助推民族經濟繁榮發展。

      如今的三角城村,立足自身實際,培育出自己的特色粉條產業。隨著粉條廠成功注冊商標和條形碼,解決了包裝機械、晾曬場、堆料場、原料基地等問題,村民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出門就上崗”。

      “隨著互聯網電商的發展,接下來我們準備打開網上銷售的渠道。通過線上平臺將我們的馬鈴薯粉條等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讓‘黨建引領促振興粉條綿延致富路’的黨建品牌‘亮’起來。”三角城村第一書記馬龍說,“同時,我們要抓住機遇,進一步推進產業升級,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拓展一些切合本村實際的產業,開展大棚種植、鄉村旅游等,推動‘三產融合’,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太好了,隨著粉條制作水平不斷提高,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我們種植戶的效益也會不斷提升。我相信,經過努力咱們三角城村的馬鈴薯粉條一定能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地。”聽到馬龍說要補短板、促發展,常冬梅眼中充滿了希望。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99久久五月开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