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記者 許娜 通訊員 馬燕 報道) 近年來,門源回族自治縣深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依托豐富優質的非遺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不斷加強非遺文化的發掘研究、保護傳承、轉化利用、宣傳推廣等工作,為門源高質量發展匯聚精神力量。
摸清“文化家底”,健全非遺保護名錄體系
把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建設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支撐,深入村鎮一線、遍訪文化能人、掌握原始材料,充實民間藝術信息庫,開展全面系統的非遺普查工作3次,調查整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十大類非遺資源近60項,錄制音像資料200余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申報工作,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考核評估,確保有效永續傳承。目前,全縣已建立的四級名錄庫中有29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和43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有回族宴席曲和青海華熱藏族服飾2項,省級代表性項目有回族婚俗、華熱藏族婚禮、浩門走馬、搓毛繩技藝等16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6名。
搭建“展示平臺”,完善非遺保護陣地設施
先后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爭取專項資金112萬元,用于傳承培訓、專場展演、拍攝制作宣傳片、表演服飾購置等;建立完善非遺保護陣地,為“門源奶皮制作技藝”傳習所配備冰柜、爐子、鋁鍋、真空包裝機等價值2萬余元的傳習設備,完善傳習所建設。目前,全縣有傳承基地1個(回族宴席曲),各級各類傳習所26個;門源縣全民健身中心和非物質文化展演中心內設青海華熱藏族服飾和回族宴席曲展廳,已完成裝飾裝修,投資2000萬元、占地2000平方米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綜合性非遺館,已完成主體建設,預計年底交付使用,屆時將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集中成列展示,常態化開展培訓、展演和其他傳習活動,為傳承人搭建技藝展示和溝通交流的平臺。
講述“門源故事”,創新非遺保護傳承方式
拍攝制作非遺項目視頻,在“金門源”微信公眾號開展“金色門源多彩非遺”系列宣傳報道,對門源皮影戲、華熱藏繡、馬富腰刀等非遺文化進行了介紹和展示;組織、動員華熱藏族服飾、華熱藏族刺繡、門源漢族刺繡、窩窩藥枕、青稞秸稈畫、門源回族刺繡、華熱手工藏毯編織技藝和門源花兒等4家相關非遺企業和傳承人進駐門源“夢想小鎮”特色商業街區,建立了非遺傳習體驗中心,使非遺融入到日常生活消費和休閑體驗中,讓非遺“活”起來。依托文化遺產日、“兩節”文化活動、油菜花文化旅游系列活動、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以及文藝輕騎兵、戲曲進鄉村等活動,經常性組織傳承人進景區、進社區、進鄉村,采取流動宣傳、現場展演展銷等形式,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展示保護成果。
轉化“宣傳成果”,探索“非遺+”發展模式
在強保護、促傳承的基礎上,門源縣還不斷探索“非遺+”發展模式。以傳統工藝為重點,探索“非遺+文創”產業發展模式,舉辦門源“夢想小鎮”開街儀式暨特色農畜產品和非遺文創市集,鼓勵傳承人開發涵納文化遺產元素的文創產品,展示門源特色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推動“非遺+鄉村振興”發展,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將傳統傳習所培訓授徒轉化為非遺產業工坊,增加傳統手藝人就業渠道,不斷促進產業升級、產品增效、農牧民增收,以推動非遺產業化賦能鄉村振興;促進“非遺+旅游”成果轉化,依托浩門鎮頭塘村、疙瘩村、西灘鄉崖頭村“田園農家”文化氛圍,謀劃建設民俗體驗、非遺傳承等多元業態于一體的回鄉文化產業園。同時,在門源文化館、門源文旅、海北州文化館等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線上展示、宣傳片展播和“云”上非遺、“非遺購物節”等惠民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強化非遺保護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門源縣將繼續加強非遺的繼承和傳承、創新和創造、轉型和轉化,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完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提高傳承實踐能力,激發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非遺+”成果轉化,不斷弘揚門源獨特的非遺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