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崳ㄓ浾 王瑞欣 報道)近日,青海省西寧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方案》,從頂層設計到底層實施,通過一系列舉措努力融入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全過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西寧市將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調查,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評估,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和相對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達到全市國土面積的20%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8%,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以上,濕地保護率不小于80%,探索開展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物種調查監測工作,陸地生態系統類型有效保護率達到國家要求,湟水河、北川河等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得到明顯改善,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穩步增加,初步形成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
《實施方案》立足西寧實際,圍繞總體目標確定7個方面14條重點措施,并逐一明確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確保做到科學有序推進。在優化完善制度管理體系方面,圍繞野生動植物保護、種質資源管理,探索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領域聯席會議、聯動執法等制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任務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相關行業發展規劃。在優化完善空間格局方面,積極推動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生態廊道建設,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以湟水河、北川河流域為重點,強化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庫等重要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科學劃定綜合保護修復單元,分級分類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同時,通過建設中國雪豹繁育研究中心、青海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提出野生動物綜合保育策略,提高野生動物救護、診療、實驗、野化、科學放生等能力。建立監測評價共享體系方面,開展湟水河、北川河流域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及重要生物遺傳資源調查,建設青海西寧城市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健全完善各類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和觀測樣區。依托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在保障生物資源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共享。
在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方面,《實施方案》要求探索有害生物防控管理機制,提升農作物、畜禽、水鳥、森林、草原濕地有害生物、作物病蟲害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能力。推進生物遺傳資源獲取、開發利用、進出境、知識產權保護、惠益分享等監管信息實現跨部門聯通共享。以農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主要口岸等區域為重點,開展外來物種調查、監測、預警、控制、評估、清除及生態修復等工作。創新利用機制方面,探索開展新遺傳資源發展動態調查研究,擴大本土高原特色丁香、海棠等培育,輻射全省生物資源應用。